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范围内样品热史演化的系统构建工作偏少;部分学者往往将样品的冷却年龄简单地归因于断裂带的事件年龄,而没有考虑热扰动因素,致使以往研究结论仍然存在分歧及不合理之处.利用断裂带中高温测年资料,构建了T-t变化曲线,结合压力—温度—深度(P-T-D)变化趋势及地层恢复,对T-t变化的成因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中高温热史演化表明断裂带SE端(大象山段)与NW端(哀牢山段)皆经历2期冷却过程;在地层剥蚀或构造剥露作用诱导下,SE端、NW端于32~30 Ma、32~22 Ma分别经历第1期冷却过程,而其在26~24 Ma、22~20 Ma分别经历的第2期冷却过程中,由于断裂活动减弱这一因素,致使该期冷却速率明显增大(尤其是断裂带NW端).伴随着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挤出,断裂带中南部左旋转换拉张构造活动向北迁移.在断裂带T-t演化的第1个阶段内,受断裂带转换拉张强度NW向减弱的影响,断裂带SE端正断活动所致的山体隆升效应明显强于NW端,致使SE端样品冷却过程较早,同时冷却速率明显偏大;而在第2个阶段,伴随着青藏高原进入中新世早期的隆升阶段,作为高原东南缘板块调节边界的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其活动性由SE端开始减弱,使得冷却过程由SE端向NW端传递.
推荐文章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段应变分析
磁组构
变形强度
应变分析
变形方式
西沙群岛和哀牢山-红河地区的宽频带地震观测
西沙群岛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
长周期和宽频带地震观测
哀牢山深变质带内两类晚渐新世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指示
哀牢山构造带
花岗质岩石
锆石年龄
Hf同位素
走滑剪切
挤出效应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东南亚
变形历史
地质年代学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哀牢山—大象山段渐新世—早中新世热史演化及成因
来源期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 渐新世 中新世 左旋走滑 地层剥蚀 断裂活动 热年代学
年,卷(期) 2017,(2) 所属期刊栏目 构造地质学与活动构造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3-239
页数 17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1323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99/dqkx.2017.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姜效典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3 149 6.0 11.0
5 宫伟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9 28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22)
共引文献  (454)
参考文献  (5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154)
二级引证文献  (13)
1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3(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5)
1994(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5(2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6)
1996(3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4)
1997(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1998(2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6)
1999(3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1(4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8)
2002(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3(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4(3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3)
2005(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6(63)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56)
2007(41)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08(29)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9(3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11(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2(2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3(17)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4(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
渐新世
中新世
左旋走滑
地层剥蚀
断裂活动
热年代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科学
月刊
1000-2383
42-1874/P
大16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38-87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46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6048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