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总结胃癌腹膜腔转移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胃癌伴腹膜腔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指标:(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学表现.(3)淋巴结及其他腹腔脏器转移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4)治疗及随访情况.根据患者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患者意愿综合选择治疗方案.采用门诊、电话及信函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患者生存时间为治疗后至死亡或随访截止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 (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78例胃癌患者原发肿瘤部位:胃窦40例、广泛皮革胃11例、胃底贲门9例、胃小弯9例、胃窦体5例、胃大弯4例.78例胃癌均为T4期,其中T4a期43例,T4b期35例.(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学表现:78例胃癌患者中,57例化疗前CT检查发现腹膜转移,15例行剖腹探查或开腹手术发现腹膜转移,6例为胃癌切除术后随访复查CT发现腹膜腔转移.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腔转移患者72例,最终确诊78例,CT检查漏诊9例、过度诊断3例.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腔转移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88.5%、99.6%、95.8%、98.9%.78例患者胃癌腹膜腔转移的部位及表现:①腹腔积液:71例伴有腹腔积液,其中少量腹腔积液21例,中等至大量腹腔积液50例.②大网膜增厚:59例表现为大网膜呈片絮状及结节状增厚,增厚呈包块状、网膜饼样改变.③腹膜增厚:54例出现腹膜增厚,以结节样及粗线条样增厚多见;腹膜增厚的常见部位包括肝周、腹腔、盆底;其中11例可见明显左侧肾前筋膜增厚.④肠系膜增厚:46例肠系膜增厚水肿,脂肪密度增高伴有多发结节影.⑤小网膜、肝胃韧带:18例表现为小网膜囊脂肪密度增高,肝胃韧带间隙可见条索影及结节影.⑥横结肠系膜:15例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可见横结肠系膜局部脂肪密度增高伴条索样结节样改变,其中5例伴横结肠局部肠壁增厚.⑦卵巢:8例卵巢转移,其中6例为双侧,2例为单侧;转移瘤直径为3~12 cm.⑧肠管:6例局部肠壁增厚,其中3例小肠、3例横结肠,增厚组织多位于系膜侧,肠壁强化明显.⑨肝包膜结节:2例表现为肝包膜下多发小结节样异常强化灶.(3)淋巴结及其他腹腔脏器转移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78例患者均伴有淋巴结肿大,其中N2期41例、N3期37例;肝脏转移13例;肾上腺转移5例,其中双侧3例,单侧2例;4例胃下部癌侵犯胰头及胰体部;2例胃上部癌侵犯肝脏及脾脏;1例皮革胃侵犯胰腺头颈部,并致胆道梗阻.(4)治疗及随访情况:78例患者中,62例行全身化疗,6例行全身化疗及腹腔内热灌注化疗,5例行全身化疗及局部放射治疗,5例因消化道梗阻或出血行姑息性手术治疗.78例患者中,69例获得随访,失访9例,随访时间为15个月(3~21个月).69例获得随访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3~ 19个月).结论 胃癌腹膜腔转移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呈现特定的转移部位及表现.结合CT检查轴位图像、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图像,适当调节窗宽、窗位,有利于观察胃癌原发灶及腹膜腔转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