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讨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于我国环境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计算了甘肃省民勤县农户水平2014与2015年从农资生产到农户入仓范围生产1 kg玉米籽粒及1 kg紫花苜蓿鲜草的环境影响,并使用基于蛋白质和热量的计量单位——食物当量(FEU),比较分析了1个FEU玉米籽粒和紫花苜蓿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1 kg玉米籽粒和1 kg紫花苜蓿鲜草全生命周期的一次性能源消耗(PED)分别为9.35和1.22 MJ,水资源消耗(WU)分别为889.33和144.37 kg,矿物和化石资源消耗(DAR)分别为0.13和0.02kg antimony-eq,气候变化潜值(GWP)分别为1.21和0.10 kg CO2 eq,可吸入无机物(RI)分别为4.23×10-3和1.88×10-4 kg PM2.5-eq,光化学臭氧合成(POFP)分别为2.41×10-3和1.71×10-4 kg NMVOC-eq,环境酸化潜值(AP)分别为8.55×10-3和8.03×10-4 kg SO2-eq,淡水富营养化(FEP)分别为1.20和0.09 kg P eq,生态毒性(ecotoxicity)分别为1.26×10-2和1.49×10-3 CTU.1个FEU紫花苜蓿生产的PED、WU、DAR、GWP、RI、POFP、AP、FEP和ecotoxicity则分别为玉米籽粒的20.50%、25.43%、21.08%、12.99%、6.98%、11.15%、14.76%、12.31%和18.58%.因而考虑到苜蓿的食物-经济比较优势,目前应给予其不少于粮食作物的种植补贴.并且如果将我国的部分玉米种植改为苜蓿种植,则是最便捷、经济的既能满足我国食物结构需求,又能减少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措施.本研究同时也为在我国深入开展粮改饲提供了一定的立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