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临时半骺阻滞术治疗儿童病理性骺板所致膝内、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31例患儿(52膝)均采用“8”字钢板行临时半骺阻滞术.男20例,女11例;年龄2岁4个月~13岁4个月,平均6岁5个月.内翻12例(23膝),外翻19例(29膝);单侧10例,双侧21例;股骨41例,胫骨44例.评估指标采用手术前后下肢机械轴线偏移(mechanichal axis deviation,MAD)并测量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h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eehanichal medial proximal tibia angle,mMPTA).根据Stenven提出的膝关节分区(内翻为负,外翻为正),去除钢板时MAD位于±1区域,视为矫正效果满意;位于±1区域之外,视为矫正效果不满意.对矫正效果满意患儿行统计分析并观察骺板厚度及形态变化.对矫正满意组与不满意组的性别、单双侧、手术年龄、畸形部位(股骨、胫骨)、畸形种类(内翻、外翻)以及畸形角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末次随访时记录膝关节屈伸功能及畸形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2年6个月~9年5个月,平均4年1个月.44膝(84.6%)矫正效果满意,膝内翻21膝MAD术前平均(-33.3±7.2)mm,去除钢板时平均(2.1±4.3)mm;mLDFA术前平均102.9°±4.9°,去除钢板时平均85.3°±3.8°;mMPTA术前平均81.2°±3.4e,去除钢板时平均90.5°±4.4°;膝外翻23膝MAD术前平均(29.3±6.8) mm,去除钢板时平均(-4.1±6.5)mm;mLDFA术前平均79.5°±5.7°,去除钢板时平均88.1°±3.5°;mMPTA术前平均97.0°±4.3°,去除钢板时平均87.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矫正效果满意的44膝中28膝术前存在骺板内、外侧厚度不对称,术后明显改善,骺板形态趋于正常.8膝(15.4%)矫正效果不满意(内翻2膝、外翻6膝).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畸形角度(t=5.124,P=O.000)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考虑患儿年龄跨度较大,故将患儿手术年龄纳入多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儿手术年龄(0R=1.032)和畸形角度(0R=1.335)均为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末次随访时矫正满意44膝中8膝出现畸形轻度复发,复发率19.5%(8/41,3膝去除内固定时出现肢体短缩行肢体延长术,故予以排除),膝关节屈、伸功能均正常.结论 临时半骺阻滞术是治疗儿童病理性骺板所致膝内、外翻畸形有效的微创方法,可明显改善骺板异常形态;手术年龄大、术前畸形严重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病理改变持续存在可引起并发症及畸形复发,需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