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索循环离子渗氮与常规恒温离子渗氮技术的工艺效果.方法 先对试样进行调质处理,分组进行离子渗氮,固定氨气和乙醇的流量,改变渗氮时间和渗氮温度两种工艺参数及渗氮工艺,分别测定渗氮后各试样的表面硬度及渗层厚度,观察其金相组织,并分析每组试样渗氮层的性能.结果 循环离子渗氮530℃6 h试样的表面硬度最高,随着渗氮温度的升高和渗氮时间的延长,试样的表面硬度增加,但是当温度超过530℃、时间超过6 h后,试样的表面硬度反而降低.循环渗氮550℃10 h试样的渗层厚度最厚,随着渗氮温度的升高和渗氮时间的增加,试样的渗层厚度变厚,但时间超过6 h后,渗层厚度的增加较缓慢,6、8、10 h试样的渗层厚度差别不大.相同的渗氮温度下,循环渗氮6 h的试样的渗层厚度基本与常规恒温渗氮10 h试样的渗层厚度一样,相同渗氮时间内,循环渗氮510℃的试样的表面硬度高于恒温渗氮550℃试样的表面硬度,且两者的渗层厚度相差不多.结论 循环离子渗氮工艺优于常规的恒温离子渗氮,循环离子渗氮550℃8 h试样的综合性能最好.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40Cr钢循环离子渗氮工艺及渗层硬度研究
来源期刊 表面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40Cr 循环离子渗氮 恒温离子渗氮 性能
年,卷(期) 2017,(2) 所属期刊栏目 表面强化及功能化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4-158
页数 5页 分类号 TG174.445
字数 312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7.02.02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韩西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57 638 13.0 23.0
2 钟厉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78 771 15.0 24.0
3 罗明宝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5 9 2.0 3.0
4 马晨阳 1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9)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2(1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40Cr
循环离子渗氮
恒温离子渗氮
性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表面技术
月刊
1001-3660
50-1083/TG
16开
重庆市2331信箱(重庆市九龙破区石桥铺渝州路33号)
78-31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47
总下载数(次)
30
总被引数(次)
3416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