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翟镇煤矿六采区二、四煤层上行开采为工程背景,为解决上层煤工作面巷道的合理布局问题,采用覆岩组合结构理论、现场实测和仿真模拟的手段,对下层煤采动形成的裂隙带综合形态特征及围岩集中应力分布进行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在组合顶板条件下,裂隙带应是以岩层组为单位呈阶梯状向上发育的,现场实测得到的裂隙带发育高度也验证了上述形成机制;裂隙带空间形态呈现出一个向采空区内侧倾斜的拱形马鞍态,裂缝角为75°~78°;裂隙带内自下向上的分区破裂现象明显,上层二煤处于裂隙带上部的一般开裂区,在该区域布置回采巷道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二煤层的断裂位置位于采空区侧3~5 m,内应力场分布范围在采空区侧6~10 m.在对下层四煤采后形成的裂隙带发育高度、空间形态、破裂分区以及集中应力分布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上行开采巷道内错式和外错式两种布局方案,有效避开了裂隙带及集中应力影响范围,取得了较好地现场应用效果.
推荐文章
近距离煤层下行式开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方法探究
煤层群
采空区
数值模拟
矿压观测
近距离煤层巷道的支护设计与施工
近距离煤层巷道
树脂锚固
钢带锚杆
预应力锚索
锚索支护在近距离煤层巷道中的支护
锚索支护
近距离煤层
挤压加固拱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巷道合理布局研究
来源期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采矿工程 上行开采 巷道布局 裂隙带形态 覆岩组合结构 应力场分布
年,卷(期) 2017,(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28-3039
页数 12页 分类号 TD3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722/j.cnki.jrme.2017.0719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5)
共引文献  (444)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9(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0(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2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2(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采矿工程
上行开采
巷道布局
裂隙带形态
覆岩组合结构
应力场分布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月刊
1000-6915
42-1397/O3
大16开
武汉市武昌小洪山岩土力学研究所
38-31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764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360143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