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了解本地区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情况与药物敏感性的差别,为临床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住院患者合格痰标本中分离出88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和320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生素的体外药敏结果相比较敏感,尤其是多黏菌素B,碳青霉素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结论 临床实践中应重视黏液型与非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间的差异性,根据药敏结果,可以为医院感染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提供可靠依据.
推荐文章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刺激淋巴细胞过度产生IL-6与难愈性感染的潜在联系
铜绿假单胞菌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难愈性感染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黏液型
CFTR抑制因子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比较
铜绿假单胞菌
黏液型
抗药性,微生物
生物膜
抗菌药物
耐药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和耐药表型分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表型
耐药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某地区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期刊 实验与检验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非黏液型 黏液型 铜绿假单胞菌 临床意义
年,卷(期) 2018,(1) 所属期刊栏目 检验与临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3-104,11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78.99+1
字数 161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1129.2018.01.03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修宁宁 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 11 20 2.0 4.0
2 隋洪 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 22 17 2.0 4.0
3 潘俊均 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 15 23 3.0 4.0
4 庄云菁 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 7 11 2.0 3.0
5 温海生 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 3 0 0.0 0.0
6 邓沛汶 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 4 0 0.0 0.0
7 朱雪云 东莞康华医院检验科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0)
共引文献  (56)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非黏液型
黏液型
铜绿假单胞菌
临床意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实验与检验医学
双月刊
1674-1129
36-1298/R
大16开
江西省南昌市省政府大院西二路4号
44-94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393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2622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