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发病的影响.[方法] 2008-2016年兰州市每日流腮病例发病的基本信息及气象数据分别来自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及甘肃省气象局.高温效应以日平均气温9年均值(11.11℃)作为参照值,计算高于此值的日平均气温对流腮发病的RR值,并选取日平均气温的第75百分位数(P75)和第95百分位数(P95)作为代表来描述热效应.低温效应以日平均气温9年均值作为参照值,计算低于此值的日平均气温对流腮发病的RR值,并选取日平均气温的第5百分位数(P5)和第25百分位数(P25)作为代表来描述冷效应.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月份差异、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的基础上,探索气温、相对湿度与流腮发病的关系.[结果] 2008-2016年兰州市共报告流腮11762例,男女性别比为1.52∶1,6~14岁儿童最多,占49.67%.温度对流腮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温度较高或较低时均表现出即时性和短期滞后性.日均气温高于12.7℃ (P50)时,以26.0℃时lag1d的流腮发病风险RR及95%CI(1.32,1.05~1.65)最大;日均气温低于12.7℃时,以-2℃时lag 0d的RR及95%CI值最高,为1.26(1.05~1.51).当温度在20.1℃(P75)和25.4℃(P95)时,全人群流腮发病的累计效应在lag 0~3d至lag0~7d均有统计学意义,以lag 0~3d时RR值最大,分别为1.43(1.12~1.81),1.83(1.34~2.50);当温度在-5.2℃(P5)和1.7℃(P25)时,全人群流腮发病的累计效应在lag 0~3d至lag 0~14d均有统计学意义,以lag 0~7d时RR值最大,分别为1.95(1.41~2.70),1.62(1.25~2.09).高温(25.4℃、20.1℃)和低温(-5.2℃、1.7℃)时,6~14岁儿童lag 0~14d累计效应RR值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对湿度在66%、69%时,RR值分别为1.26(1.01~1.57)、1.34(1.02~1.76),流腮发病风险有统计学意义,可产生危害效应.[结论]高温和低温均造成人群流腮发病风险上升,低温效应持续时间较高温长,6~14岁儿童是敏感人群.当相对湿度为66%~69%时流腮发病风险可能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