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ERA-Interim地表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包含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数据)分析了1979年3月至2009年2月青藏高原地区(下称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趋势.突出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西风急流的联系,分别探讨了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及潜热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高原感热空间分布大体呈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特征,潜热与感热呈反相的空间格局,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2)相比于夏、秋、冬三季,春季高原地表热通量年际变化特征较为突出,其中感热通量显著减少,潜热通量显著增加[分别为-1.83和0.79W·m-2· (10a)-1],该趋势和全年平均热通量年际变化情况一致.(3)就年际变化而言,春季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表明可能存在某一气候因子使得春季感热减弱而使潜热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原地面加热场与西风急流存在密切的联系,春季西风急流的减弱在影响高原感热强度的同时,对高原潜热也具有较大影响.其可能影响机制如下:受高原上空西风急流减弱的影响,高原地表风速减弱从而导致感热通量显著减少;春季西风急流的减弱导致印缅槽的增强,在孟加拉湾上空形成一异常气旋环流,使该地区对流增强、水汽上升异常,同时气旋中北向暖湿气流将水汽携带至高原南侧,并通过影响高原降水量改变其潜热通量.
推荐文章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环流场的日变化
青藏高原
非绝热加热
日变化
位涡度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及上空环流场与东侧旱涝预测的关系
青藏高原
大气环流
旱涝
奇异值分解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
加热场日变化
亚洲季风区
环流日变化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西风急流位置
西风急流强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风急流关系研究
来源期刊 高原气象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西风急流 年际变化
年,卷(期) 2018,(3)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1-601
页数 11页 分类号 P46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7.0006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樊威伟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18 2.0 2.0
2 马伟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19 376 11.0 19.0
6 郑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 6 1.0 1.0
7 杨智敏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 6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6)
共引文献  (189)
参考文献  (3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67)
二级引证文献  (4)
195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6(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2(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3(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4(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5(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6(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9(2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0(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6(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西风急流
年际变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原气象
双月刊
1000-0534
62-1061/P
大16开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54-43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77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7547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