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中国新疆海岛棉育成品种性状表现,研究其遗传基础,为资源利用提供支持.[方法]2013~2016年,对58份新疆海岛棉育成品种资源材料采用同一生态区连续集中种植的方法进行鉴定,研究其性状表现和系谱关系.[结果]枯萎病发病率品种间变异系变数大,达到89.2% ,果枝类型次之,为48.6% ;株高(13.0% )、始果枝节位(15.0% )、单株铃数(18.0% )、纤维强力(10.7% )、纤维黄度(11.0% )变异系数较高,其他性状变异较小( <10% ).除早期育成的4个品种外,不同时期育成品种均为零式果枝类型,平均株高、单铃重、子指、纤维长度、比强度呈逐年代增加的趋势,2010年后增长较为迅速,较2000年品种分别增加13.4% 、9.7% 、8.1% 、5.5% 、9.8% ,枯萎病抗性显著提高,衣分增加较慢,絮色变白,近年来主栽品种铃期微增,单株铃数、铃重增加,抗病性变强.从系谱看,新疆海岛棉育成品种主要来源于中亚埃及型,其中8763И、5230Ф和2И3、9122И主要分别用于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品种的改良,不同时期突破性的中间材料的注入是新疆海岛棉纤维品质、抗性提升的基础.性状聚类结果与系谱分析一致.[结论]中国新疆海岛棉品种近10a育成品种在主要经济性状方面较之前品种提升迅速,特别是铃重、纤维品质与抗病性改良作用显著.育成品种骨干亲本主要来源于中亚国家,早期品种遗传基础狭窄,2010年品种遗传背景较为复杂.海岛棉育种应在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前提下,寻求扩大资源来源途径,挖掘种质潜力,丰富品种类型,为新疆海岛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