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并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 性别、基础疾病、 鸟类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头颅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共6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41例,女21例,中位年龄39岁(16~68岁);有基础疾病者37例(59.7%,37/62),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3例(37.1%,23/62);入院前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者分别为20例(32.3%,20/62)和9例(14.5%,9/62);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98.4%,61/62),其次为发热(82.3%,51/62);19例(30.6%,19/62)伴眼部症状,13例(21.0%,13/62)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器官受累.55例(88.7%,55/62)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其中34例(61.8%,34/55)颅内压大于33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中位计数[71×106/L(0~408×106/L)],55例(88.7%,55/62)患者表现为以单核细胞为主的脑脊液细胞学异常;62例患者均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检测,其中53例(85.5%,53/62)阳性;55例患者接受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其中51例(92.7%,51/55)阳性;5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培养检测,其中28例(49.1%,28/57)阳性.25例患者因出现药物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行侧脑室引流术.治疗方案分4种,包括氟康唑单药治疗(4例)、 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7例)、 两性霉素B+氟康唑联合治疗(16例)、 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35例),两性霉素B中位疗程19.6周(2~42周),平均用量4139 mg;治愈10例,好转44例,无效6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7.1%(54/62).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临床误诊率高.脑脊液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及墨汁染色是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并可用于疗效评估.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有效方法,早期行侧脑室引流术缓解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