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黄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为大黄斑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常规培养的方法测定大黄斑枯病菌的病原大黄壳针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采用十字交叉法,孢子萌发采用悬滴法.结果 大黄壳针孢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10~2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分别为5.00和6.49;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的相对湿度为90.0%以上,以水中萌发最好;大黄根浸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结论 大黄壳针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该病害在气温偏低、持续阴雨及结露条件下发生较严重,应适当给予预防.
推荐文章
樟子松枯梢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樟子松
枯梢病
生物学特性
刺龙芽回枯病菌生物学特性
刺龙芽
回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烟草野火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烟草野火病菌
生物学特性
方法
番茄青枯病菌的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番茄
青枯菌
生理小种
演化型
序列变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黄斑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来源期刊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大黄 斑枯病菌 大黄壳针孢菌 生物学特性 研究
年,卷(期) 2018,(3) 所属期刊栏目 中药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7-41
页数 5页 分类号 S567.23+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841/j.issn1003-8450.2018.03.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红刚 74 222 8.0 10.0
2 王艳 30 168 8.0 11.0
3 雒军 20 40 4.0 5.0
4 曾翠云 14 23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6)
共引文献  (64)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黄
斑枯病菌
大黄壳针孢菌
生物学特性
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3-8450
62-1214R
大16开
兰州市定西东路35号
54-70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8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2066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