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索表土剥离对喀斯特坡耕地侵蚀产沙的影响.采用钢槽装填土石模拟喀斯特坡地的“二元结构”,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下垫面类型(坡耕地、裸坡地)、雨强(0.5,0.8,1.3 mm/min)和地下孔(裂)隙度(1%,2%,3%,4%,5%)对坡地地下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土剥离导致下垫面土壤物理性质改变,是影响坡地产流、产沙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降雨强度主要影响坡地地下产流量和产沙量,地下孔(裂)隙度主要影响径流和泥沙在地表和地下的分配比例.表土剥离后表层土壤的容重和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显著性增大,导致土壤透水性、孔隙大小等发生改变.相比之下,在0.5 mm/min雨强下,裸坡地的地下产流量、产流系数、产沙比重均大于坡耕地,雨强增大至0.8,1.3 mm/min后,则是坡耕地大于裸坡地.同时,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坡耕地产流量和产沙量随雨强的变化顺序为0.5 mm/min雨强>0.8 mm/min雨强>1.3 mm/min雨强.而裸坡地的产流量大小随雨强的变化顺序为0.8 mm/min雨强>1.3 mm/min雨强>0.5 mm/min雨强,产沙量大小随雨强的变化顺序为0.5 mm/min雨强>0.8mm/min雨强>1.3 mm/min雨强.增大地下孔裂隙度能显著(p<0.05)的增大两种坡地的地下产流、产沙的贡献量.地下孔裂隙度为1%~3%条件下,2种坡地地下侵蚀产沙比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地下孔(裂)隙度增大至4%和5%,两者间的差异缩小.虽然裸坡地的地下侵蚀产沙量小于坡耕地的,但是其地下产沙比重更大.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开发建设时,应注重地下漏失的防治工作.研究成果能够为喀斯特坡地土壤侵蚀研究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