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将超级电容器和锂/钠离子电池进行“内部交叉”,即在双电层电容器中加入锂/钠离子电池材料,或在锂/钠离子电池中添加以双电层储能的活性炭电极材料,将两者的优点有机结合于一体,构筑锂/钠离子混合电容器,已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本文对锂/钠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发展状况、瓶颈问题和改进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结合近几年的文献报道,按照电极材料的类别,重点对比评述了同一类电极材料的储锂/钠性能及对应的锂/钠离子电容器的主要研究结果.钠离子的半径较大,导致同一电极材料在有机钠盐电解液中的初始比容量和倍率性能低于其在有机锂盐电解液中的性能.通过开发具有大层间距、分级多孔、表面掺杂、3D结构或多组分复合结构来提高电容型多孔炭材料的比容量,以及构筑特殊形貌(纳米片/棒、同轴纳米电缆、核壳、海胆、中空等)、金属掺杂、二元或三元复合结构来提高储锂/钠电极材料的动力学特性,可弥补正负电极储能容量和动力学的差异,从而实现高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长循环稳定性.最后,本文还对锂/钠离子电容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推荐文章
锂离子电容器正极材料的 研究进展
碳材料
嵌锂型材料
锂离子电容器
研究进展
有机介质体系锂离子电容器
锂离子电容器
电极材料
预嵌锂
体系匹配
锌离子电容器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锌离子电容器
超级电容器
正极材料
水系储能
发展趋势
锂离子电容器碳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容器
正极材料
活性炭
复合材料
活化
电化学性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非水体系锂/钠离子电容器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化学) 学科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钠离子电容器 不对称电容器 能量密度 功率密度
年,卷(期) 2018,(12) 所属期刊栏目 评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78-1513
页数 3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60/N032018-002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旭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159 1272 18.0 30.0
2 李红霞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24 187 9.0 13.0
3 阎兴斌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 104 6.0 10.0
4 郎俊伟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5 33 2.0 5.0
5 杨兵军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0)
  • 参考文献(10)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3)
  • 参考文献(1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锂离子电容器
钠离子电容器
不对称电容器
能量密度
功率密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学(化学)
月刊
1674-7224
11-5838/O6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33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2500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