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自孟子以来,四端纯善就是不言而喻的。晚年朱子挑战了这种观点,从而提出了“四端亦有不中节”的问题。在孟子的著名例子的基础之上,本文构造了一个新案例。该案例的核心是把儿童替换为一个恶贯满盈的成年人,并假设目击者中有人知道这个事实,有人不知道这个事实。于是,该文就以恻隐之心为例,辅以是否具有某种知识的条件,以及是否中节的道德判断,对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两种伦理学的分野予以了分析。
推荐文章
恻隐之心解决"休谟问题"初探
承担裂隙
休谟问题
测隐之心
电车难题:情境人数对道德判断与恻隐之心的影响
电车难题
情境人数
道德判断
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药品包装设计的伦理考量
恻隐之心
药品包装
伦理蕴涵
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中"文学"与"伦理"的不平衡问题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
道德现象
美学特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朱熹与“四端亦有不中节”问题:兼论恻隐之心、情境与两种伦理学的分野
来源期刊 中国哲学年鉴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四端 伦理学 恻隐之心 非认知主义 道德判断 朱子 中节 朱熹
年,卷(期) 2018,(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26-327
页数 2页 分类号 B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四端
伦理学
恻隐之心
非认知主义
道德判断
朱子
中节
朱熹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哲学年鉴
年刊
1004-3462
11-2935/B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出版文献量(篇)
2793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