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96例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疾病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96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儿均符合DSM-IV中关于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且经我院具有丰富精神科知识的副主任以上级别医师确诊,通过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孤独症患儿临床特点及相关致病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对策.结果 84例(87.50%)患儿入院首诊主诉以语言障碍为主,其中发音不清或不会讲话患儿有38例(39.58%),交往能力不足、不能使用简单语言交流惠儿21例(21.88%),重复模仿他人说话、语言逻辑混乱患儿15例(15.63%),早期即丧失语言功能患儿6例(6.25%),其他4例(4.17%);12例(12.50%)患儿首诊主诉为行动障碍,其中不听命令、多动患儿5例(5.21%),发脾气、自伤、冲动患儿4例(4.17%),其他3例(3.13%).患儿发病年龄介于1~4岁,其中1~2岁发病59例(61.46%),2~3岁发病34例(35.42%),4岁发病3例(3.13%).患儿就诊年龄介于1.5 ~8岁,自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最短半年,最长可达四年半,平均时间为29.5个月.孤独症患儿最常见的表现为“呼唤姓名无反应,像聋子”(97.92%),其他常见表现诸如“对周围事物无感觉,不关心”(90.63%)、“拒绝模仿,反抗学习”(88.54%)、“拒绝视线接触,不与他人目光交流”(88.54%)、“莫名发笑”(84.38%)及“喜欢跑跳,活动量大”(82.92%)等.患儿CARS测定结果可知,评分>36分共54例(56.25%),30~36分共40例(41.67%),<30分共2例(2.08%),该表测定结果符合率为97.92%.入组7例患儿不配合智能测试,顺利完成测试共89例,DQ≥70分共5例(5.62%),患儿智力正常;DQ<70分共84例(94.38%),其中轻度缺陷或异常共35例(39.33%),中度或重度缺陷或异常共49例(55.06%).各功能区的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大运动能力基本正常,而在认知功能、语言表达、精细运动及社会适应力方面能力较差.入组96例患儿行头部CT检查发现异常42例(43.75%),主要问题包括基底节异常、脑白质发育异常、脑室扩大、局部脑组织出现软化等;行神经电检查显示异常46例(47.92%),主要问题包括脑电节律慢于同龄儿童、脑部出现棘波、尖波或高峰节律紊乱等.统计分析发现,母孕期接触毒物、睡眠时间不足、围生期出现早产或超过预产期生产、难产、患儿存在缺氧窒息史、溺爱或粗暴抚养、隔代抚养或寄养、带患儿户外活动少及与患儿交流少是儿童患孤独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语言障碍及社交能力不足,其发病与母孕期睡眠状况及工作性质、围生期生产情况、抚养方式、对患儿语言表达及社交能力的培养、脑器质性病变等密切相关,对此类疾病的预防主要为加强母孕期保健工作,减少不良因素的发生,同时建立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