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水体颗粒态(POM)和溶解态有机物(DOM)的形成、转化、归宿及其相伴随的营养盐再生过程在湖泊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营养盐供给者的角色.为了检验POM和DOM荧光特征及其来源的差异性,分别于2014年8月和2015年2月在太湖采集了68(34×2)个样品,利用POM-DOM PARAFAC三维荧光模型及地统计学法对夏、冬季节POM和DOM的荧光特征及其来源进行解析,以期为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和蓝藻水华的控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夏、冬季节DOM均发现了4类荧光峰(T、D、A和C峰),而夏、冬季节POM荧光峰类型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夏季POM出现6类荧光峰(B、D、M、C、A和未知荧光峰U峰),冬季POM出现5类荧光峰(T、D、M、C和A峰);夏季POM类酪氨酸荧光峰D峰激发波长为300 nm,出现明显的"蓝移"现象,说明夏季POM类酪氨酸荧光物质的分子量、缩聚度和芳香度小于其他季节有机质.POM(C1p~C5p)和DOM(C1d~C5d)均存在5种荧光组分,分别是类色氨酸(C1和C2)、类腐殖质(C3和C4)及类酪氨酸(C5).POM和DOM荧光组分特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夏季POM以组分C5为主,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分布在竺山湾区域;冬季POM以组分C3为主,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集中在湖心区;而夏、冬季节DOM均以类蛋白组分C2、C1和C5为主(相对含量C2d>C1d>C5d),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分布在竺山湾区域;夏、冬季节太湖藻型湖区POM类色氨酸组分(C1和C2)较草型湖区多(t=2.003,P=0.040;t=3.465,P=0.002),而DOM类色氨酸组分在不同类型湖区所占比重并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POM和DOM的块金系数和荧光指数可知,冬季DOM整体表现出较强的自生源特征,夏季DOM、冬季POM、夏季POM均同时受内源和外源的双重影响,其中夏季POM受外源影响相对强烈.
推荐文章
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来源解析
大河口水库
有机质
碳同位素(δ13C)
氮同位素(δ15N)
来源
太湖水体水温垂向分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浅水湖泊
水温分层
太阳辐射
气温
风浪扰动
蓝藻水华
太湖水体中毒死蜱的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太湖
毒死蜱
生态风险评估
安全阈值法
太湖水体溶解性氨基酸的空间分布特征
太湖
溶解性有机质
氨基酸
有机质来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太湖水体有机质荧光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POM-DOMPARAFAC三维荧光模型 颗粒态有机质 溶解态有机质 荧光特征 来源
年,卷(期) 2018,(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12-1521
页数 10页 分类号 X122
字数 673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8.08.01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保华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117 981 17.0 26.0
2 吕伟伟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8 37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10)
共引文献  (300)
参考文献  (4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57)
二级引证文献  (6)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2(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4(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5(2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6(2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7(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8(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9(33)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10(2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1(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2(1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3(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POM-DOMPARAFAC三维荧光模型
颗粒态有机质
溶解态有机质
荧光特征
来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