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渭北旱塬黑垆土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下6种耕作方式,即连年翻耕(CT/CT)、免耕(NT/NT)、深松(ST/ST)和免耕/深松(NT/ST)、翻耕/免耕(CT/NT)、翻耕/深松(CT/ST)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T/CT相比,NT/NT、ST/ST及3种轮耕措施减小了土壤力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NT/NT、ST/ST和NT/ST措施增加了20~5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WR0.25)和平均质量直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在0~10 cm土层,NT/ST、CT/NT、NT/NT和ST/ST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T/CT处理.随着土层加深,各耕作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但3种单一耕作处理(ST/ST、NT/NT和CT/CT)下降幅度大于3种轮耕处理(CT/NT、ST/CT和NT/ST).与CT/CT相比,其他5种耕作方式均增加了农田0~200 cm土层的土壤蓄水量、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NT/ST处理作物产量和WUE分别显著提高了15.1%和27.5%.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WUE与0~ 200 cm土层生育期和休闲期的蓄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生育期蓄水量与0~50 cm土层的WR0.25呈显著正相关,与PAD呈显著负相关;其中,20~ 50 cm土层的WR0.25、PAD与玉米产量、生育期蓄水量以及WUE关系最密切;生育期蓄水量和WUE还与0~ 1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免耕/深松是最适宜于渭北旱塬区黑垆土春玉米种植的耕作方式.
推荐文章
不同耕作模式对山西旱塬区高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高粱
耕作模式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轮耕对渭北旱塬玉米连作系统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
水分
作物
渭北旱塬
保护性耕作
土壤蓄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渭北旱塬小麦玉米轮作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渭北旱塬
不同耕作方式
冬小麦
春玉米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渭北旱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模拟
渭北旱塬
冬小麦
保护性耕作
WinEPIC模型
土壤水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渭北旱塬农田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来源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黑垆土 耕作模式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水分利用效率
年,卷(期) 2018,(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73-582
页数 10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287/j.1001-9332.201802.02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99 2169 28.0 42.0
2 张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6 61 5.0 7.0
3 刘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1 114 6.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89)
共引文献  (1043)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148)
二级引证文献  (24)
193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4(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6(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7(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9(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2(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3(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4(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5(2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6(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7(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8(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1)
200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3)
2010(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11(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12(3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13(3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14(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0)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20(1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黑垆土
耕作模式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水分利用效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应用生态学报
月刊
1001-9332
21-1253/Q
大16开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8-98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946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34356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