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旨在探讨小花棘豆与玉米按不同比例混贮对微生物特性及乳酸菌多样性影响,挖掘具有脱除苦马豆素活性的乳酸菌,为小花棘豆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小花棘豆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1)、9∶1(T2)、8∶2(T3)7∶3(T4)、6∶4(T5)、5∶5(T6)、4∶6(T7)、0∶10(T8)混合青贮,室温发酵60 d,检测青贮前、后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并测定其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试验结果:1)原料中乳酸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量的增加逐渐升高,青贮饲料各处理间乳酸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肠细菌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经过青贮发酵后肠细菌均未检测到;好氧细菌数量在原料和青贮饲料中均随着玉米比例的增加逐渐减少;酵母菌数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霉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比例增加逐渐增加,而青贮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均在检出线以下.2)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的原料中共分离得到乳酸菌菌株4株,经鉴定属于Lactococcus lactis subsp.hordniae、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和Lactococcus taiwanensis 3种;从青贮饲料中分离出乳酸菌菌株9株,经鉴定属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plantarum、Lactobacillus brevis、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actobacillus am ylovorus 4种,当玉米混入比例升高时,原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增加,而青贮饲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下降.3)不同乳酸菌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均高于85%,其中菌株JD6E、JD4D、JD10D、JD2E和JD1F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高达100%.经过热处理后,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为100%和97.76%,而其他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下降31.76%o~100%,其中菌株JD6D和JD1E经过热处理后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下降到2.17%和0.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可以增加青贮原料中乳酸菌的数量及多样性,降低青贮饲料和原料中好氧细菌的数量,有助于提高青贮成功率;乳酸菌对苦马豆素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吸附脱除作用最强,而菌株JD6D和JD1E对苦马豆素的降解作用最强,均可用作小花棘豆青贮脱除苦马豆素的发酵菌株.
推荐文章
小花棘豆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小花棘豆
内生真菌
苦马豆素
层出镰刀菌
疯草
小花棘豆内生真菌中苦马豆素的鉴定及含量测定
内生真菌
苦马豆素
质谱
气相色谱
新疆小花棘豆营养成分的研究
小花棘豆
营养成分
分析
南疆地区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的分离与鉴定
小花棘豆
苦马豆素
提取
鉴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微生物特性及脱除苦马豆素乳酸菌的筛选
来源期刊 草业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小花棘豆 混贮 微生物特性 苦马豆素脱除
年,卷(期) 2018,(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8-129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850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86/cyxb201737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启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197 2315 23.0 37.0
2 徐春城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18 138 6.0 11.0
3 李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36 330 10.0 17.0
4 陶雅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36 335 11.0 17.0
8 高润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4 19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0)
共引文献  (116)
参考文献  (3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3)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1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4(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6(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7(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9(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0(2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1(1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小花棘豆
混贮
微生物特性
苦马豆素脱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草业学报
月刊
1004-5759
62-1105/S
大16开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兰州市61号信箱)
54-84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091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813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