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2013—2016年珠三角5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PM2.5实时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六级分级统计、空间插值方法对珠三角地区PM2.5分布时空演变进行研究,为区域大气联动治理、污染产业的空间布局、城市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分级统计结果表明,2013—2016年珠三角PM2.5年均质量浓度值减少15.39μg·m-3,降幅达32.8%,2015年、2016年均质量浓度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35μg·m-3).研究期间,出现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天数逐年减少,自2015年开始未出现中度污染,表明研究区内近4年PM2.5污染较轻,且呈现逐渐改善特点.易发生PM2.5污染的时间为1月、10月、11月和12月,尤以1月、12月为多,其次依次是10月和11月,呈现污染发生持续时间短、回落迅速的特点,需要加强即时性监测与质量浓度信息发布,避免高质量浓度PM2.5影响大气能见度,威胁健康.PM2.5月均质量浓度季节差异明显,全年峰值出现在1月或12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或7月,6—8月为全年波谷期.空间插值结果表明,珠三角PM2.5浓度空间分布模式呈现"西北—东南"三级递减分异.珠三角PM2.5浓度值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城市化进程、人类活动有较密切的联系;同时海陆分布也会影响PM2.5的监测浓度,下垫面性质不均匀,靠海区形成小尺度区域性环流,海陆风的强度在海岸最大,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故深圳、中山、珠海PM2.5监测浓度值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