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CUBE)成像在早期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NAT)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病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活检证实为直肠癌;(2)治疗前MRI诊断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T3-4或淋巴结阳性),病变下端距离肛缘12 cm内;(3)接受并符合NAT治疗条件并按要求完成;(4)在NAT前和化疗(包括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放化疗中化疗)2程结束后,完成直肠常规MRI序列扫描及CUBE扫描;(5)在NAT后6~8周行手术治疗.同时,排除曾因直肠恶性肿瘤或其他器官肿瘤进行过NAT、术前MRI常规图像质量不足以用于直肠癌分期或CUBE图像质量不足以进行体积测量的患者.根据上述标准,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间确诊为直肠癌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在新辅助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化疗2程后),行直肠MRI常规序列及CUBE成像序列扫描检查.根据手术后的肿瘤病理,按照消退分级标准,分为敏感组(0~2级)和不敏感组(3级).分别在CUBE图像上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瘤体的体积值,并对其变化程度的差异进行比较.体积差值=治疗前体积值-治疗后体积值,体积变化率=(治疗前体积值-治疗后体积值)/治疗前体积.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UBE的有关定量参、数预测直肠癌NAT疗效的价值.结果 50例直肠癌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9.1(21~70)岁.NAT前MRI分期T2N1-2期1例,T3期43例,T4期6例.接受NAT后,敏感组45例(包括病理消退分级0级14例,1级13例,2级18例),不敏感组5例(病理消肖退分级3级5例).本组直肠癌患者在NAT前中位肿瘤体积为18.70(4.14~91.77) cm3,化疗2程后中位肿瘤体积为9.26(1.02~52.58)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826,P=0.000).在接受NAT前和化疗2程后,敏感组与不敏感组的直肠癌患者肿瘤体积值接近(均P> 0.05).但敏感组在NAT前后肿瘤体积差值大于不敏感组[(11.90±10.01)cm3比(0.65±3.93) cm3,t=-0.065,P=0.005],体积变化率高于不敏感组[(0.45±0.28)比(0.09±0.36),t=2.669,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示,在NAT前后,肿瘤体积差值达到1.96 cm3时,可认为该患者对NAT治疗敏感,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0.0%;体积变化率达到0.06时,可认为该患者对NAT治疗敏感,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60.0%.结论 磁共振CUBE成像可通过检测NAT治疗前后体积变化,在早期准确、灵敏地预估直肠癌患者NAT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