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活着》是余华从"苦难中的温情"过渡到"温情地受难"的标志.小说名为"活着",死亡情节却贯穿整部小说.余华设计让福贵身边的人接连死去,逐步剥夺支撑福贵生存的外在作用,最终福贵从"为他人活着"转变为"为活着而活着",这反映了作者对大时代下个体生存意义的探讨:活着是个体从自身出发最基本的需求,为活着而活着是大时代下个体生存意义重新被发掘的体现.
推荐文章
《活着》福贵形象分析
生命
无奈
沉重
坚韧
本真
哲学
从《夜莺颂》看济慈的死亡观
夜莺颂
济慈
死亡观
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的探讨
护生
死亡教育
实施
对生命终结的宣判——脑死亡
死亡
脑死亡
伦理学
医学
生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试论福贵面对"死亡"思想之转变——从《活着》死亡叙事看其对生存意义的探讨
来源期刊 青春岁月 学科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死亡 生存意义
年,卷(期) 2018,(23) 所属期刊栏目 中外文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37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471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7-5070.2018.23.02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颜晓莹 5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36)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余华
活着
死亡
生存意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青春岁月
旬刊
1007-5070
13-1035/C
16开
河北省石家庄市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1809
总下载数(次)
412
总被引数(次)
1522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