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大渡河流域为中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沿流域两侧地质灾害隐患点有上千处,以滑坡为主.目前采用全站仪、GPS等监测技术,易受粉尘、降雨、强光照、云雾等影响,无法实现大范围边坡区域实时、自动监测.S-SAR即"边坡合成孔径雷达监测预警系统"采用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克服上述缺陷,属于一种远程非接触区域监测方法,可以达到亚毫米级精度.以大渡河水域汛期前两侧滑坡为重点监测对象,将S-SAR系统首次应用于河流沿线滑坡微形变监测中,验证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用于宽河流面流域边坡形变监测的可靠性、有效性.
推荐文章
基于InSAR技术的古滑坡复活早期识别方法研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
古滑坡复活
PS-InSAR技术
累积位移-时间曲线
早期识别
大渡河
大渡河流域泥石流发育特征研究
泥石流
发育特征
山地灾害
大渡河流域
HEC-HMS水文模型在大渡河流域的应用研究
洪水模拟
参数敏感性
Morris筛选法
HEC-HMS模型
大渡河流域
大渡河流域地质灾害特征与分布规律
大渡河流域
地质灾害
特征
分布规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S-SAR的大渡河流域两侧滑坡监测应用技术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成果 学科
关键词 S-SAR 合成孔径雷达 大渡河流域 滑坡监测
年,卷(期) 2018,(17) 所属期刊栏目 创新交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47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320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72/j.issn.1009-5659.2018.17.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海涛 48 530 12.0 21.0
2 韩冰 7 67 3.0 7.0
3 杨晓琳 2 17 1.0 2.0
4 李丹 1 0 0.0 0.0
5 郑翔天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28)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S-SAR
合成孔径雷达
大渡河流域
滑坡监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技成果
半月刊
1009-5659
11-4484/N
北京复兴路15号245室中国科技成果编辑部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187
总下载数(次)
24
总被引数(次)
624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