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声音研究"和"听觉文化"常常同义替换地命名广泛的、异质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两个术语之间依然存在着潜在分歧。声音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通过转向声音的本体论和"表征与意义之下"的物质-情感过程,拒绝了听觉文化研究。在这篇文章中,我考察了三位作者(史蒂夫·古德曼、克里斯朵夫·考克斯和格雷格·海恩格)在声音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并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首先,我描述了三位作者共享的德勒兹的形而上学框架,然后讨论了他们的具体论点。接下来,我考察了古德曼的振动本体论。虽然古德曼声称要克服二元论(dualism),但我认为他的理论比他所拒绝的文化和表征论述更为二元论(dualist),而且在解释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方面更薄弱。其次是考克斯和海恩格的美学理论,他们都是本体美学(onto-aesthetics)的支持者,认为艺术作品可以揭示自身的本体论。我认为本体美学建立在一个范畴错误之上,混淆了具象(embodiment)与例证(exemplification)。由于这种混淆,考克斯和海恩格从建基于文化的类比滑到了对艺术作品的去文化(culture-free)分析。最后,我反思了"听觉文化"的概念,并提出声音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实际上是"本体书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对特定主体或共同体的本体论承诺和信念的描述--在其冒险中忽略了听觉文化的构成性角色。
推荐文章
用本体论来解决协同编著中的一致性问题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编著
本体论
一致性
模型
一种利用RDF(S)建立本体论的方法
本体论
RDF(S)
命名空间
公理
本体论在Web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本体论
信息检索
语义
概念
一种新的基于本体论描述的内容图像检索模型
图像检索
本体
图像描述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没有听觉文化的声音研究--对本体论转向的一个批判
来源期刊 文化研究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声音研究 听觉文化 本体论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9-154
页数 26页 分类号 G63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昕亭 中山大学中文系 5 3 1.0 1.0
2 布莱恩·凯恩 耶鲁大学音乐系 1 0 0.0 0.0
3 冯紫祥 上海大学法学院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声音研究
听觉文化
本体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化研究
季刊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华龙大厦B座1605室社会科
2-2985
200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9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83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