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扽腔起源于中国戏曲之乡——山东省博兴县,原名“肘鼓子” “周姑子”,流行山东省潍坊、临朐、沂源、济南、历城、章丘、淄博一带.扽腔使用真假嗓结合的演唱方式,时高时低,时粗时细,一停一顿,强弱分明,就像井里打水用轱辘一般,当地群众称其为“Den‘轱辘Den’ (读den三声)”,因此,这种唱腔就被叫作“扽腔”.200多年来,掩腔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融合和创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其独特的戏文、唱腔、表演形式和音乐结构,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推荐文章
新时代山东红色影像数字化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红色文化
山东红色影像
数字化
活态传承
“非遗×N”活态传承商业模式探索——以湘绣为例
湘绣
商业模式
“非遗×N”
活态传承
创新
淄博聊斋俚曲的活态传承
聊斋俚曲
艺术
淄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扽腔的起落沉浮与活态传承
来源期刊 中国戏剧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剧种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3-94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鹏程 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3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戏剧
月刊
1001-8018
11-1767/J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B座7层
2-3
195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247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316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