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补肾法是中医“扶正”治则下的一个重要治法,其发展伴随着中医“肾”概念的演变.本文通过疏理历代医藉中关于肾和补肾法的描述探讨其继承和发展情况.发现肾与补肾法的地位有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先秦两汉更重视心,后代医家不断补充肾的内涵,探讨肾与他脏及肾与命门的关系,明确提出心肾相交、肾主纳气、肝肾同源等理论,至明清时期确立了肾为先天根本的地位,还形成温补学派,所以先秦至明清补肾法经历了起承转合四大阶段,最终奠定了其独特的地位.
推荐文章
补肾调经法对调经健内膜的疗效分析
不孕症
补肾调经
月经周期
子宫内膜厚径
卵泡发育
排卵
妊娠
补肾活血法延缓衰老的机理探讨
衰老/中医药疗法
衰老/中医病因
中医学术发掘
补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探讨
慢性肾功能衰竭
补肾泄浊治法
补肾合活血法拟方治疗中老年勃起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补肾汤
活血汤
勃起功能障碍
中老年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评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补肾法的源流探讨
来源期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补肾法 源流
年,卷(期) 2019,(3) 所属期刊栏目 理论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1-293,296
页数 4页 分类号 R256.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金香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34 90 7.0 9.0
2 苏登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34)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补肾法
源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月刊
1006-3250
11-3554/R
大16开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80-330
199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629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0733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