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油气田地面工程       
摘要:
天然气能量计量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其使用价值,在天然气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对天然气发热量的测定是实现能量计量的关键.目前国内输气站场测定天然气发热量的方法是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天然气中可燃组分的含量,然后通过计算求出被测气体的发热量.对于存在多股不同气质气源的分输站来说,使气体充分混和是准确测定混合气发热量的关键条件.为此,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两种不同结构的管道混气模型,分析两种模型对天然气在管道内的混和效果.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在汇管模型下游直管35D(D为混气直管内径)位置处,混合气体的计算发热量不再发生变化,稳定在893.828 kJ/mol;在T形管模型下游直管35D~80D的范围内,混合气的发热量仍有增长的趋势,说明汇管模型的混气效果要优于T形管模型.该研究成果可为多气源分输站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推荐文章
天然气发热量测定的溯源性
天然气分析
溯源性
发热量
标准气体混合物
参比热量计
多气源管网天然气发热量赋值计算方法研究
多气源
环状
天然气管网
能量计量
热值
赋值算法
生物质发热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研究
生物质
发热量
经验公式
回归模型
天然气发热量计算标准差异性分析
天然气
发热量
参比压力
参比温度
ISO 6976
GPA 2172
ASTM D 3588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管道结构对分输站混合气发热量测定影响研究
来源期刊 油气田地面工程 学科
关键词 天然气能量计量 混合气体 管道结构 数值模拟 发热量 模型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天然气集输处理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49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6896.2019.01.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赫男 8 18 3.0 4.0
2 刘琦 5 0 0.0 0.0
3 盛峰 3 0 0.0 0.0
4 秦继磊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7)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天然气能量计量
混合气体
管道结构
数值模拟
发热量
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油气田地面工程
月刊
1006-6896
23-1395/TE
大16开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苑街48-2号
1978-01-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12053
总下载数(次)
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