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宜昌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项目后,农村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以明确HBV感染的模式,降低母婴传播率.方法 基于预防接种信息平台,按“分散选点,整群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3个县市,每县市3个乡镇的乙肝家庭学龄前儿童399名为实验组,对照组按1∶2匹配正常家庭同年龄同性别学龄前儿童758名;采集全血标本3 ml,分离血清送检.流行趋势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HBV感染阳性率比较用配对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结果 共调查1 157名学龄前儿童,HBV感染率为1.12% (13/1 157),其中HBsAg阳性率为0.78%.HBsAg阳性率有随年份推移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二者呈现负相关,相关性检验分析r=-0.948 (P<0.05).实验组抗-HBs阳性率为70.93% (283/399);对照组抗-HBs阳性率为62.27%(472/758),实验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3,P<0.05).学龄前儿童HBV血清标志物模式以单项HBsAb阳性表达模式为主(65.25%),其余模式所占比例较低.正常家庭学龄前儿童HBV感染模式单一,但乙肝家庭学龄前儿童HBV感染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有6种感染模式(HBsAg· HBsAb;HBcAb;HBsAg· HBcAb;HBsAb· HBcAb;HBsAg· HBeAb· HBcAb;HBsAg),少数儿童的感染模式提示有较强的传染性.结论 宜昌市全面实施乙肝母婴阻断项目,落实孕产妇乙肝筛查,对筛检出乙肝感染者的新生儿针对性开展乙肝联合免疫措施,及早干预使得高风险新生儿乙肝感染水平得以有效控制.但仍需加强农村乙肝家庭成员乙肝宣传与健康管理,降低家庭成员聚集性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