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高起伏的造山高原边缘的快速剥蚀常被用来指代区域地表隆升1~3.然而,诸如岩体隆升的空间差异4,降雨的地形效应以及冰川5、滑坡导致的河道堵塞5,7等阻碍河流下切的因素,可能会使剥蚀作用严重滞后于地表抬升8.本文中,我们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沿岸沉积盆地的地层学、年代学和地貌学特征,重建黄河上游侵蚀下切的时间、速率以及模式.我们发现河流下切的起始时间明显晚于山体开始隆升的时间(14~8Ma)9.高原边缘的河流下切始于1.8Ma10,然后以大约350km/Ma的速度向上游传递11.我们认为该地区在气候驱动下的湖泊扩张并溢出作用是黄河上游快速下切的主要原因,并最终导致了现代黄河地貌的形成.
推荐文章
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黄河上游
巨型滑坡
黄河形成演化
形成机理
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重点
产沙机理
泥沙输移
河道冲淤
水库群调度
水沙过程
水沙调控
黄河上游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席芨滩巨型滑坡发育特征及地貌演化
黄河上游
贵德盆地
席芨滩滑坡
发育特征
地貌演化
黄河上游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降水分布
环流特征
人工增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河上游盆地重组所导致的快速侵蚀下切
来源期刊 世界地震译丛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1-358
页数 8页 分类号
字数 495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贾伟 2 1 1.0 1.0
2 W.H.Craddock 1 0 0.0 0.0
3 E.Kirby 1 0 0.0 0.0
4 N.W.Harkin 1 0 0.0 0.0
5 H.P.Zhang 1 0 0.0 0.0
6 X.H.Shi 1 0 0.0 0.0
7 J.H.Liu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世界地震译丛
双月刊
1003-3238
11-2368/P
16开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
197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77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1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