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郭沫若写于抗战期间的《棠棣之花》《屈原》《南冠草》等几部历史剧,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历史,但意在利用对历史的重新阐释,振奋民众的抗日决心.他所提出的“失事求似”的史剧方法,以一种流动的现实观主动创造历史.郭沫若在融汇个人的抒情特质和历史信心的同时,对史实进行大胆借用和改写,为成千上万的人勾勒宝贵的理想人格,实现了艺术和政治的内部转换,以及自我革命主体的生成.郭沫若史剧中的复杂症侯,不能用真伪和道德的框架来进行评判,而应以历史伦理的视野重新认识.
推荐文章
朱立文烈士抗战史略
共产党人
纪念抗日战争
人民英雄
论郭沫若《郑成功》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郑成功》
时事剧
古为今用
历史真实
文化领导权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失事求似”:历史的症候与伦理——重评郭沫若抗战史剧
来源期刊 长江学术 学科
关键词 郭沫若 史剧 “失事求似” 艺术观念
年,卷(期) 2019,(3) 所属期刊栏目 郭沫若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4-101
页数 8页 分类号
字数 1075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9221.2019.03.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若谷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20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8)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郭沫若
史剧
“失事求似”
艺术观念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长江学术
季刊
1673-9221
42-1754/H
16开
湖北省武汉市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文学院
38-432
200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94
总下载数(次)
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