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甲巯咪唑致Graves病患者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症)合并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在既往对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粒缺症收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Graves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其中服用甲巯咪唑后发生粒缺症合并败血症的7例患者(合并败血症组)为重点,从病历中重新提取相关数据,分析其临床表现、细菌学特征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并与55例未合并败血症的甲巯咪唑致粒缺症患者(未合并败血症组)比较,探索合并败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 合并败血症组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 56岁;3例合并甲亢性心脏病,1例合并甲亢危象;多器官感染者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肺部感染2例,化脓性扁桃体炎+胃肠道感染2例,化脓性扁桃体炎+肺部感染+颌下脓肿1例,化脓性扁桃体炎+肺部感染+牙周脓肿1例),单一肺部感染者1例.合并败血症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咽痛、纳差和心悸等.合并败血症组患者中发生化脓性扁桃体炎、肺部感染及最小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为0者占比均明显高于未合并败血症组[6/7比43.6% (24/55),5/7比21.8% (12/55),5/7比29.1%(16/55)],全组患者最小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未合并败血症组[0.23 (0.17,0.60)×109/L比0.92(0.50,1.47)×109/L],发热持续时间、粒缺症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未合并败血症组[13(7,21)d比6(3,9)d,(7±2)d比(5±3)d,29(17,37)d比14(9,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诊断粒缺症后均停用甲巯咪唑,经广谱抗菌药物、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7例患者败血症均得到有效控制,ANC恢复正常. 结论 服用甲巯咪唑后发生粒缺症合并败血症的Graves病患者常发生多器官感染,临床症状危重,治疗难度大.及早、合理地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同时给予rhG-CSF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