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的"《诗》无达诂"论自宋代起逐渐发展出"诗无达诂"的普遍文学阐释经验,在"文本限度""阐释自由性"等关键因素的交织中完善。"诗无达诂"论及其相似话语借助《诗经》经典与政治话语、阐释文本而持续有效地得以延续、发展,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稳定的合法基础。同时,由于传统诗歌文辞形象与内在意义具有模糊、丰富的本质特征,"诗无达诂"要求在探寻文本能指意义的基础上生发多元理解,在古诗自在规定的公共语义场内进行有创造意义的个体阐释。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无达诂"话语范畴体现了公共理性的传递,是历史语境中的"公共阐释"范式。
推荐文章
论叶朗对王夫之诗学意象思想的阐释
王夫之
诗学
叶朗
意象
情景交融
"气"的诗学阐释--中国诗学研究的视角转换及思考
元气
生命力
本真
整体人格
叶维廉语法诗学探微
语法
中西诗学
哲学根基
语言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诗无达诂”与“公共阐释”——论中国诗学多元阐释的合法性
来源期刊 中外文化与文论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诗无达诂 文学阐释 公共阐释 合法性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9-309
页数 11页 分类号 I207.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玥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17 10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诗无达诂
文学阐释
公共阐释
合法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外文化与文论
季刊
32开
199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29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130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