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针对当前暴雨预报检验采用二分类事件检验方法存在的双重惩罚导致评分过低,没有考虑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时、空分布不均,不便于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暴雨预报能力差异等问题,为了发展基于可预报性的新型暴雨预报评分方法,在综合分析影响预报员暴雨预报信心的主要因素(暴雨气候统计特征、天气影响系统运动尺度特征及数值模式预报能力等)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4-10月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5 km×5 km分辨率的多源降水融合格点分析资料、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和中国国家级业务区域模式降水预报资料以及扩展空间暴雨样本统计方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Synthetic Predictability Index of Heavy Rainfall,以下简称SPI)数学模型,以定量描述中国各区域的暴雨可预报性特征.SPI数学模型由暴雨气候频率、暴雨面积比率和模式暴雨预报成功指数(Threat Score,TS)3个分量组成,计算了2008-2016年4-10月SPI的3个分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暴雨面积比率对SPI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影响最大,两者偏相关系数大于0.9;其次是暴雨气候频率的影响,两者偏相关系数值为0.8左右;第三是模式暴雨预报TS评分的影响,两者的偏相关系数为0.7左右.分析还发现,SPI大值区随季节而变化,空间分布不均匀:4-5月,可预报性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6 7月,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7月中旬至8月,大值中心从江淮北部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9月,副热带高压南撤,大值中心也相应南撤.
推荐文章
一种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评分新方法Ⅱ:暴雨检验评分模型及评估试验
暴雨评分基函数
暴雨评分模型
邻域匹配
距离权重
暴雨预报检验
2010年龙泉、庆元暴雨特点对比及可预报性分析
龙泉
庆元
暴雨
T639
物理量诊断
单站暴雨预报方法
匹配模式
判别模式
客观预报
暴雨落区的相似预报方法
暴雨落区
数值预报产品
相似预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一种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评分新方法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
来源期刊 气象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中国暴雨 暴雨气候频率 暴雨面积比率 数值模式暴雨评分 可预报性综合指数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27
页数 13页 分类号 P459
字数 703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76/qxxb2019.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静 27 408 10.0 20.0
2 陈法敬 4 24 2.0 4.0
3 刘凑华 12 104 5.0 10.0
4 韦青 8 23 3.0 4.0
5 赵滨 14 47 4.0 6.0
6 张志刚 4 44 2.0 4.0
7 杨东 4 12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1)
共引文献  (266)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6)
二级引证文献  (3)
195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3(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6(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7(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8(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3(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14(1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5(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国暴雨
暴雨气候频率
暴雨面积比率
数值模式暴雨评分
可预报性综合指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气象学报
双月刊
0577-6619
11-2006/P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46号
2-368
192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49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5472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