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乃至全球地形陡度最大、内外动力作用最强烈、天气变化极端频繁的区域,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导致该区成为古滑坡分布最集中和复活危害最大的地区.本文以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呷拉宗古滑坡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钻探和物探、InSAR监测、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呷拉宗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及复活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呷拉宗古滑坡形成于距今约42~30ka的晚更新世晚期,体积达3150×104 m3,属巨型古滑坡;② 鲜水河断裂活动是呷拉宗古滑坡形成的主控因素,历史强震的震裂效应形成古滑坡的雏形,后续的断裂蠕滑作用进一步造成坡体开裂,加剧大气降水渗入,并对裂缝有扩展作用;③SBAS-InSAR监测及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目前该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在多个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陡坎及坍塌,局部变形强烈,在强震和极端降雨条件下可能发生较大规模复活滑动.建议加强采取排水和抗滑等防护措施.
推荐文章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典型滑坡形成机理
鲜水河断裂带
大型滑坡
构造土石林
内外动力耦合作用
地震滑坡
川南红层区黄子树滑坡形成过程与运动特征
川南红层区
形成机制
灾变特征
数值模拟
离散元
川西坳陷中部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及其控油气作用
川西坳陷
古隆起
形成
演化
控油气作用
东营凹陷深层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渤海湾盆地
东营凹陷
古压力演化
凝析气藏
常规气藏
欠压实作用
生烃作用
流体包裹体
勘探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川西鲜水河呷拉宗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
来源期刊 地质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构造地貌 古滑坡 复活 InSAR监测技术
年,卷(期) 2019,(7)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67-1777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9187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永双 131 2461 27.0 43.0
2 郭长宝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50 498 12.0 19.0
3 吴瑞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6 85 5.0 8.0
4 沈亚麒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8 1.0 2.0
5 任三绍 7 19 3.0 4.0
6 刘筱怡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7 31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90)
共引文献  (199)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0)
192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3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2(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3(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4(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5(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6(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7(3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08(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1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2(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3(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4(2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5(2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6(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7(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8(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活动断裂
构造地貌
古滑坡
复活
InSAR监测技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学报
月刊
0001-5717
11-1951/P
大16开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2-113
192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6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7896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