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为250 ~ 400 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Ⅳ期IMH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裂孔最小直径为250 ~ 400 μm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常规内界膜剥除组(常规组)22眼及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保留组)23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组剥除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内界膜至血管弓,保留组则保留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300 ~ 400 μm直径的内界膜,全气-液交换后无菌空气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为(21.52±5.68)个月,观察术后两组黄斑裂孔闭合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结果 常规组与保留组患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分别为(337.77±34.54) μm和(324.87±31.95) μm;黄斑裂孔指数分别为0.53 ±0.09和0.51±0.08,BCVA LogMAR分别为0.95±0.20、1.30±0.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5.45%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89).常规组、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分别为0.72±0.15、0.49±0.11,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9,P<0.001).结论 常规内界膜剥除术与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对于治疗直径为250 ~ 400 μmⅣ期IMH成功率较高,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的剥除术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要好于常规内界膜剥除术.
推荐文章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
内界膜剥除
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厚度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
特发性黄斑裂孔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的临床疗效
黄斑裂孔,大直径
玻璃体切除
内界膜,内界膜剥除,内界膜翻瓣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瓣覆盖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观察
内界膜瓣覆盖术
玻璃体切割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瓣覆盖术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中等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来源期刊 眼科新进展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中心凹内界膜 内界膜剥除术
年,卷(期) 2019,(3) 所属期刊栏目 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0-263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74.5
字数 437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38)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中心凹内界膜
内界膜剥除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眼科新进展
月刊
1003-5141
41-1105/R
大16开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医学院
36-42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987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3517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