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19年,21岁的布莱希特写下了《夜半鼓声》[1],3年后,慕尼黑室内剧院艺术总监法尔肯贝格看中这部作品,以表现主义的手法进行排演。演出反响热烈,布莱希特也凭借此剧(及《巴尔》和《城市丛林》)获得了1922年克莱斯特文学奖(德语界最重要的文学奖),就此一举成名。但布莱希特却对这部让他收获名利的作品始终不大满意:
推荐文章
《傲慢与偏见》与其改编电影之间所体现的差异探析
英美文学作品
电影改编
《傲慢与偏见》
区别
英美文学作品与其改编电影之间的联系探讨——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英美文学作品
电影改编
《傲慢与偏见》
联系
探析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
新闻事件
电影改编
人物原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我们与“间离”之间的距离——从卢平对《夜半鼓声》的改编说起
来源期刊 戏剧与影视评论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陌生化 《夜半鼓声》 慕尼黑 间离效果
年,卷(期) xjyyspl_2019,(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70
页数 10页 分类号 J805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布莱希特
陌生化
《夜半鼓声》
慕尼黑
间离效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戏剧与影视评论
双月刊
2095-8617
10-1338/J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天宁寺前街2号国家音乐产业基
80-589
201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01
总下载数(次)
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