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之解剖基础、阴阳属性、五行属性、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形窍志液时及脏腑关系范畴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中医早期的五脏理论纵向层次结构,并进一步应用体用关系对中医五脏理论的框架结构进行深入剖析.认为这一框架结构更好地反映了中医五脏理论的范畴、概念的层级关系与逻辑关系,而意象思维在《黄帝内经》时期中医五脏理论框架结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原创思维、学术内涵以及发展规律,更好地促进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推荐文章
《黄帝内经》五脏概念的研究及其意义
黄帝内经
方法学
五脏
四时法则
意象思维
精气-阴阳-五行
气化之器
浅论《黄帝内经》"四时五藏阴阳"理论与五脏调控系统
时脏阴阳
五脏调控系统
天人相应
以时测脏
藏象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认识
《黄帝内经》
藏象
五脏
生理功能
从脏时相配矛盾看《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黄帝内经》
五脏四时论
五脏五时论
《淮南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体用关系分析《黄帝内经》中五脏理论的框架结构
来源期刊 中医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藏象 五脏理论 黄帝内经 框架结构 体用关系
年,卷(期) 2019,(12)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01-1003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288/j.11-2166/r.2019.12.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翟双庆 187 831 14.0 23.0
2 李永乐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31 105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28)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藏象
五脏理论
黄帝内经
框架结构
体用关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医杂志
半月刊
1001-1668
11-2166/R
16开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2-698
195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297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12534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