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超低浓度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带相同电荷的纳米颗粒能够协同稳定一种新型O/W型乳状液,其中微量表面活性剂吸附于油/水界面,使油滴表面带电,而纳米颗粒分布于连续相水膜中,增加了油滴间的距离,进而显著降低了油滴间的范德华引力作用.纳米颗粒和油滴都存在一个临界Zeta电位,高于这一Zeta电位,才能确保乳状液的稳定.对纳米颗粒而言,这一临界Zeta电位约为±18 mV,而油滴的临界Zeta电位尚待确定.使用CO2/N2开关型表面活性剂DDMA与纳米氧化铝颗粒组合,可以获得开关性新型乳状液.向乳状液中通入N2,使DDMA转变为中性的烷基脒,即能解除其表面活性和油滴的Zeta电位,导致乳状液破乳;而向体系中通入CO2使DDMA转变为阳离子,则油滴的Zeta电位恢复,又能获得稳定的新型乳状液.对用常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构建的新型乳状液,加入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体系中已有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离子对,即可消除油滴的Zeta电位,导致乳状液破乳,而再加入微量原有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则油滴的Zeta电位恢复,又能得到稳定的新型乳状液.由此得到刺激-响应性新型乳状液.本讲座将介绍有关最新的研究进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Ⅵ) 相同电荷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ii) ——新型乳状液的稳定机制和智能化
来源期刊 日用化学工业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新型乳状液 临界Zeta电位 开关性 刺激-响应性 协同效应
年,卷(期) 2019,(12) 所属期刊栏目 科技讲座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74-782,789
页数 10页 分类号 TQ423
字数 495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12.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崔正刚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合成与生物胶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1 393 9.0 17.0
2 蒋建中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合成与生物胶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9 33 4.0 5.0
3 张婉晴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合成与生物胶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0 0.0 0.0
4 许茂东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合成与生物胶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3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新型乳状液
临界Zeta电位
开关性
刺激-响应性
协同效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日用化学工业
月刊
1001-1803
14-1320/TQ
大16开
山西省太原市文源巷34号
2-328
197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77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25536
期刊文献
相关文献
推荐文献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