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可以有效截留和吸收地表径流水中的磷素,从而减少进入湖泊水体中的磷.笔者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植被缓冲带并研究其生态效果,为减缓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湖泊提供参考.[方法]选定太湖流域4块大小为20 m×50 m不同密度的杨树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在缓冲带不同宽度处地面下不同深度(20、40和60 cm)处平行埋设PVC管,每个宽度分别设置3组淋溶管作为重复,每组3个,作为地表径流水的收集装置.分别于4、5、6、7、9月强降雨后采集水样,低温保存并测定其中磷素质量浓度.分析不同季节各宽度和密度的杨树林缓冲带截留径流水中磷素的差异,以确定适宜的河岸人工林缓冲带.[结果]①7月径流水中可溶性磷(DP)、总磷(TP)去除率达到最大值(36.91%、26.50%),PO43-去除率在6月达到63.30%,4、9月3种不同形态磷的去除率相比6、7月有所下降,不同月份PO43-、DP、TP质量浓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F=2.382,2.052,2.758,df=180),去除率与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F=3.464,3.265,3.279;df=180).②径流水中污染物去除率与缓冲带密度并不呈简单的正比例关系.稀植杨树林河岸缓冲带杨树数量稀少,截留污染物能力不足;密植杨树林河岸缓冲带由于栽植密度较大,不利于杨树自由生长,吸收含磷污染物效果不佳.栽植密度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宜栽植密度阈值.③随着河岸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径流水中PO43-、DP、TP质量浓度呈现下降趋势,截留率呈现上升趋势.河岸缓冲带对PO43-的去除率最高,其次是TP,DP效果最差.不同宽度的缓冲带对20 cm深度径流水中PO43-、DP的去除率较高,对40 cm深度的径流水中TP去除率总体高于20 cm深度的,60 cm深度径流水中PO43-、DP、TP的去除率最低.在不同深度径流水中的3种磷素质量浓度在杨树缓冲带前15 m宽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F=3.232,2.808,2.175;df=180);之后随着宽度增加径流水中PO43-、DP、TP的质量浓度变化不显著.15m宽度的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平均去除率接近50 m宽度缓冲带的,说明15m宽度的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污需求.[结论]杨树人工林河岸缓冲带在夏季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效果较好;中等密度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有较高去除率,但不同密度杨树林对于径流水中磷素截留差异并不显著;15 m宽度的河岸缓冲带可以有效去除径流水中的各形态磷.含磷污染物只是造成湖泊湿地富营养化因素之一,合理的河岸缓冲带还应考虑对于其他污染物的截留作用.由于磷能促进植物苗期根系生长,因此在植物生长初期对磷的去除率较大.随着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磷素截留效率的动态变化尚有待长期的观测研究,以利于更为准确地评价其截留磷的能力.
推荐文章
河岸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磷素的截留效果
河岸植被缓冲带
植被配置
磷截留
林龄
河岸人工林缓冲带截留磷素能力及适宜宽度
河岸人工林缓冲带
宽度
总磷
可溶性总磷
磷酸根
有效磷
河岸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磷素的截留效果
河岸植被缓冲带
植被配置
磷截留
林龄
太湖乔木林河岸植被缓冲带截留氮素效率
生态学
河岸缓冲带
宽度
植物类型
氮素
截留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河岸杨树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研究
来源期刊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河岸带 杨树人工林 缓冲带宽度 雨水径流 磷素截留 种植密度 太湖流域
年,卷(期) 2019,(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0-106
页数 7页 分类号 S718|X52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2006.20180302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子尧 1 2 1.0 1.0
2 吴永波 1 2 1.0 1.0
3 余昱莹 1 2 1.0 1.0
4 杨静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87)
共引文献  (212)
参考文献  (3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36)
二级引证文献  (1)
19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2(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3(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4(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5(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6(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8(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10(2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11(2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2(17)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3(1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5(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6(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河岸带
杨树人工林
缓冲带宽度
雨水径流
磷素截留
种植密度
太湖流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000-2006
32-1161/S
大16开
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
28-16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99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6715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