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探明热带地区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其各粒级物理组分中理化性质、矿物组成差异以及其对铅形态的影响机制,选取两种不同成土母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水稻土,通过湿筛法将未添加铅和添加铅老化土壤分为5个物理组分(2—0.25、0.25—0.05、0.05—0.01、0.01—0.001 mm、<0.001 mm),测定其理化性质,通过BCR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老化后的铅化学形态,通过XRD与SEM-EDS分析各物理组分的矿物质组成与老化后铅的分子形态.结果表明,玄武岩水稻土中有机质、CEC与游离氧化铁含量分别较花岗岩水稻土高出21%、13.2%与114%,且玄武岩水稻土对重金属铅的吸附量与吸附形态的稳定性均强于花岗岩水稻土;随着粒径的减小,各物理组分中的有机质含量、CEC与游离氧化铁含量显著升高.两种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存在巨大差异;随着粒径的减小,各物理组分中的原生矿物减小,粘土矿物增多,硅含量减少,各金属元素增多.土壤加铅老化培养后,两种土壤中铅的主要化学形态均为弱酸提取态与可还原态,共占全量铅的83%(SG)与85%(SB);随着粒径减小,两种土壤各物理组分中铅各化学形态与吸附量均增加;可还原态铅占比逐渐增加,而弱酸提取态的比例却逐渐下降,在<0.001 mm组分中,可还原态铅成为最主要的化学形态,分别占55%(SB)与63%(SG).XRD数据显示,磷酸铅与硅酸铅为两种土壤中铅的主要分子形态;随着粒径减小,硅酸铁铅、磷酸铁铅、硅酸铝铅与硅酸铅钙等晶体峰开始出现,在0.01—0.001 mm与<0.001 mm组分中,原有的硅酸铅峰消失.对比两种不同的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其成土母质的不同造成的组成性质差异,使玄武岩水稻土对铅的吸附能力强于花岗岩水稻土,且吸附形态更为稳定;粒径较小的土壤物理组分对铅的吸附能力较强,且吸附的形态相比大粒径土壤物理组分而言更为稳定.因此,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因其各物理组分的组成性质差异导致对铅的吸附能力与形态存在显著不同,最终改变着重金属的生态环境行为.
推荐文章
土不同粒级组分K+吸附研究
粒级
离子吸附
吸附贡献率
吸附交互作用
多粒级组分吸附方程
不同成土母质对浦江桃形李品质的影响
桃形李
品质
成土母质
浦江
水稻土微团聚体吸附磷后对Cu2+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预吸附
Cu2+
微团聚体
吸附与解吸
水稻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热带地区成土母质对水稻土不同粒级组分及其铅吸附形态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成土母质 土壤不同粒级组分 组成 性质 铅形态
年,卷(期) 2019,(10)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89-2097
页数 9页 分类号 X171.5
字数 775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9.10.02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建宏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6 46 3.0 6.0
2 赵庆杰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23 58 3.0 6.0
3 洪思诚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2 1 1.0 1.0
4 张婧旻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3 5 1.0 2.0
5 李伯凌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2 1 1.0 1.0
6 吴治澎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6 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6)
共引文献  (291)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1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8(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9(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5(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成土母质
土壤不同粒级组分
组成
性质
铅形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