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微颗粒是由多种细胞在活化、损伤或凋亡过程中产生的直径在0.1~1μm的胞外囊泡,主要形成机制是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及细胞骨架重构.微颗粒不仅含有脂质和膜蛋白,还含有其来源细胞的胞浆成分(蛋白质和核酸),具有来源细胞的功能.微颗粒存在于正常人体内,但在冠状动脉病、抗磷脂综合征、肿瘤、血栓等多种疾病患者中均增多,且不同疾病中增多的微颗粒种类不同.现已有多种方法检测微颗粒的大小、形态、来源及功能,但每种方法都有优势和局限性,可结合多种方法检测分析.微颗粒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推荐文章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颗粒研究进展
反相微乳液
纳米颗粒
乳化剂
微尺度过程强化的结晶颗粒制备研究进展
过程强化
微尺度
颗粒制备
膜结晶
成核
混合
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异形微颗粒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微流体学
微尺度
层流
异形微颗粒
功能材料
超微颗粒在固体中的分散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米
纳米
聚合物固体
分散
结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微颗粒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临床检验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微颗粒 形成机制 检测方法 功能 临床应用
年,卷(期) 2019,(9)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1-694
页数 4页 分类号 R446
字数 505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602/j.cnki.jcls.2019.09.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俊 北京积水潭医院检验科 36 270 8.0 16.0
2 陈玉莹 北京积水潭医院检验科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微颗粒
形成机制
检测方法
功能
临床应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检验杂志
月刊
1001-764X
32-1204/R
大16开
南京市中央路42号
28-104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950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3953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