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应用MIKE建立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典型年2007年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通过建立一、二维模型,将淮河干流河道与行洪区进行耦合连接,进而对100 a一遇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建立行洪区不同启用条件下的水位—流量关系,从而对调整规划实施后行洪区启用条件进行合理性分析及优化,为行蓄洪区的调度运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遭遇100 a一遇洪水时,规划条件下花园湖行洪区按照临淮关水位达到20.60 m时启用,并且以进、退洪闸同时开启的闸门调度方式运用,行洪效果相对较好.
推荐文章
汤渔湖行洪区改防洪保护区对淮河干流洪水影响
淮河
行洪区
防洪保护区
洪水影响
MIKE模型
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水动力数学模型及应用
淮河干流
荆山湖行洪区
洪水演进
水动力数学模型
荆山湖行洪区进洪闸消能防冲与控制运用试验研究
行洪区
进洪闸
水工模型
模型试验
冲刷
控制运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水动力模型的花园湖行洪区优化调度研究
来源期刊 人民黄河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水动力模型 一二维耦合 启用方式 启用时机 优化调度 花园湖行洪区 淮河
年,卷(期) 2019,(7) 所属期刊栏目 防洪治河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65
页数 5页 分类号 TV131.2
字数 370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9.07.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谭炳卿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26 109 6.0 9.0
2 李瑞杰 5 6 1.0 2.0
3 李奎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5 11 2.0 3.0
4 宋昊明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3 4 1.0 2.0
5 马娇娇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3)
共引文献  (59)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水动力模型
一二维耦合
启用方式
启用时机
优化调度
花园湖行洪区
淮河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人民黄河
月刊
1000-1379
41-1128/TV
大16开
郑州市金水路11号《人民黄河》杂志社
194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081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4333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