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解秸秆微波水热碳化过程中产物形成机制及其理化结构演变规律,该文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水热温度、停留时间、催化剂和原料种类对秸秆微波水热产物组成和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升高和停留时间延长,液相产物的pH值先降低后增加,最低值为3.13,电导率和PO43-–P质量浓度先增加后下降,最大值分别为9.38 mS/cm和308 mg/L,NH4+–N质量浓度增加,260℃最大值为155 mg/L,而水热焦的产率、H/C和O/C下降,固定碳、C、高位热值增加.高温和长停留时间使水热焦生成较多纳米碳微球结构,且使其O-H键先增多后减少.高温和K2CO3使水热焦的芳香烃结构和C=O、C–O含氧官能团增强,而长停留时间使其先增强后减弱.高温和长停留时间使水热焦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均先增加后降低,而K2CO3使水热焦的纳米碳微球和比表面积增加,最大比表面积为10.9759 m2/g.玉米秆、水稻秆和油菜秆水热焦的纳米碳微球结构最明显,棉花秆水热焦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大.
推荐文章
油茶果壳水热碳化液相产物分析
油茶果壳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水热碳化
生物质转化
城市污泥/褐煤共水热碳化产物的热化学转化特性及规律研究
城市污泥
褐煤
共水热碳化
燃烧特性
热解反应性
半焦CO2气化
协同作用
过程参数对纤维素水热碳化的影响
纤维素
水热碳化
碳分布
碳化物
表征
污泥与褐煤共水热碳化的协同特性研究
污泥
褐煤
共水热碳化
协同作用
燃料特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水热条件对秸秆微波水热碳化产物组成和结构特性影响
来源期刊 农业工程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秸秆 温度 微波水热 水热焦 停留时间 结构特征
年,卷(期) 2019,(10) 所属期刊栏目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5-213
页数 9页 分类号 TK6|S216.2
字数 70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975/j.issn.1002-6819.2019.10.026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6)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11)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8)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8)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秸秆
温度
微波水热
水热焦
停留时间
结构特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农业工程学报
半月刊
1002-6819
11-2047/S
大16开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
18-57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403
总下载数(次)
36
总被引数(次)
395062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