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氨氧化作用是硝化作用的第一步,也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是全球氮循环的关键环节.本试验旨在研究在我国不同类型土壤中添加花生壳生物炭对细菌和氨氧化作用的影响,为生物炭的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黄棕壤、潮土、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短期培养试验,利用16SrRNA测序研究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以及相关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每种土壤设置4个处理:CK(不施用化肥和生物炭),F(单施化肥),C(单施2%花生壳生物炭),FC(施用化肥+2%花生壳生物炭).[结果]施用生物炭后(C、FC)酸性土壤pH显著提高了0.5-1.0个单位,但碱性土壤pH显著降低了0.5-0.6个单位;单施生物炭(C)造成黄棕壤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提高,潮土在单施生物炭(C)时仅显著提高了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黑土中施用生物炭和化肥都未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3种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丰度皆高于氨氧化古菌,测得的氨氧化细菌的OTU丰度约为氨氧化古菌的8.1倍;生物炭和化肥并未显著改变奇古菌门中的OTU丰度,却对β和Y变形菌中的OTU丰度产生了显著性影响;3种土壤的氨氧化细菌都以β变形菌为主,约占60%;另外,生物炭的施用(C、FC)在PC1 (40.4%)上显著改变了黄棕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PC1(42.3%)和PC2 (21.3%)上都显著改变了潮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施用生物炭后(C、FC),短期内潮土中氨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14.7%-39.9%,氨氧化古菌丰度在单一施炭(C)和化肥与生物炭同施(FC)时分别降低了70.5%和48.7%.[结论]施用生物炭后,短期内显著改变了黄棕壤和潮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明显抑制了潮土的氨氧化作用.
推荐文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时空分布特征
土地利用
氨氧化微生物
反硝化微生物
土壤剖面
amoA基因
季节变化
雷竹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对不同肥料的响应
森林土壤学
雷竹林
冬季覆盖
施肥
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细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实时荧光定量PCR
炉渣与生物炭施加对稻田土壤碳库及微生物的影响
炉渣
生物炭
有机碳组分
土壤微生物
稻田
不同养分添加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退化高寒湿地
养分添加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短期生物炭添加对不同类型土壤细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生物炭 化肥 氨氧化作用 微生物群落结构 黄棕壤 潮土 黑土
年,卷(期) 2019,(7) 所属期刊栏目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60-1271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799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9.07.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姜存仓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微量元素研究中心 69 1250 21.0 33.0
2 吕波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微量元素研究中心 4 12 2.0 3.0
3 张梦阳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微量元素研究中心 4 32 3.0 4.0
4 宋文群 3 7 2.0 2.0
5 丛铭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微量元素研究中心 2 4 1.0 2.0
6 夏浩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微量元素研究中心 2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02)
共引文献  (437)
参考文献  (4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66)
二级引证文献  (1)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5(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6(3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7(2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8(2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9(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0(3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11(2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2(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3(3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14(3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15(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6(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7(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8(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炭
化肥
氨氧化作用
微生物群落结构
黄棕壤
潮土
黑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