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为研究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在不同恢复方式下林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2017年生长季(6月-9月)对3种恢复方式(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3种恢复方式林地土壤在生长季均为大气CO2、N2O的源,CH4的汇;生长季林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大小关系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634.40±246.52) mg m-2 h-1)>人工更新((603.63±213.22) mg m-2 h-1)>天然更新((575.81±244.12) mg m-2 h-1),3种恢复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人工更新林地土壤CH4吸收通量显著高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林地土壤N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恢复方式.(2)土壤温度是影响3种恢复方式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关键因素;土壤水分仅对人工更新林地土壤N2O通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3种恢复方式林地土壤CO2通量与大气湿度具有极显著的响应(P< 0.01);土壤pH仅与天然更新林地土壤CO2通量显著相关(P<0.05);土壤全氮含量仅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地土壤CH4通量显著相关(P<0.05).(3)基于100年尺度,由3种温室气体计算全球增温潜势得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1.83× 104 kg CO2/hm2)>人工更新(1.74× 104 kg CO2/hm2)>天然更新(1.67× 104 kg CO2/hm2).(4)阿木尔地区林地土壤年生长季CO2和N2O排放量为8.85×106 t和1.88× 102 t,CH4吸收量为1.05×103 t.
推荐文章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1)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植被恢复
土壤理化性质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及其影响因子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天然次生林
土壤
温室气体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解磷微生物种群及活性
火烧迹地
落叶松人工林
土壤解磷微生物
固体平板法
操作分类单元聚类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东麓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被特征
大兴安岭
林火干扰
火烧迹地
植被多样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恢复方式下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火烧迹地 不同恢复方式 林地土壤 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
年,卷(期) 2019,(2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50-7959
页数 10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80911195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雨森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136 1945 23.0 36.0
2 辛颖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128 850 15.0 20.0
3 梁东哲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3 4 1.0 2.0
4 曹杰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2 5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14)
共引文献  (592)
参考文献  (3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3(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4(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5(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0)
1996(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7(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8(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19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1(3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2(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3(3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4(4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3)
2005(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2)
2006(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6)
2007(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08(4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4)
2009(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10(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11(3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3)
2012(2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3(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4(2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5(2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6(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7(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8(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火烧迹地
不同恢复方式
林地土壤
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