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耕地质量是影响土壤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也是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褐土区为我国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研究该区域31年间(1988-2018)耕地质量的演变,并分析它们对生产力的影响,为褐土区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1年全国1 03个褐土长期定位试验点的数据,分析褐土耕地质量的演变;并通过冗余分析,比较影响生产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褐土区的科学施肥提出了合理建议.[结果](1)褐土区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及现状: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201 8年均值分别为17.9 g·kg-1、29.2 mg·kg-1和164 mg·kg-1,监测期间分别提高了21.2%、200.9%和55.0%;全氮和缓效钾201 8年均值分别为1.1 g·kg-1和945 mg·kg-1,监测期间趋于平稳;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数值分布在合理范围;pH下降0.3个单位;耕层厚度为21.9 cm,容重为1.33 g·cm-3,均属于中等水平.(2)褐土区施肥量,2018年总量为730.2 kg·hm-2,肥料氮(N)磷(P205)钾(K20)的比例约为2∶1∶1,化肥与有机肥的比例约为3.45∶1;氮肥用量378.9 kg·hm-2,监测期间趋于平稳,磷肥和钾肥用量监测期内呈下降趋势,分别降低24.1%和50.8%.(3) 31年间褐土区小麦产量呈上升趋势,监测末期达到6 651 kg.hm-2,比初期提高27.6%;玉米产量较为平稳,监测末期达到8 851 kg·hm-2,监测中期和末期均与初期无显著性差异.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地力贡献率分别为49.0%和59.6%;对产量的影响,物理指标中耕层厚度(对小麦产量的解释率,2.7%)和容重(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解释率分别为1.2%和1.5%)的作用较大;化学指标中有机质对小麦、玉米产量的解释率均较高,分别为2%和1.7%,有效磷对玉米产量的解释率也较高(3.6%);肥料用量指标中,钾肥对小麦、玉米产量的解释率均最高,分别为5.6%和6%,其次,磷肥对小麦产量(1.3%)、氮肥对玉米产量(1.3%)的解释率也较高.[结论]31年间褐土的耕地质量得到提升,但是总体肥力偏低,物理指标处于中等水平.考虑耕地质量对生产力影响的基础上,对于小麦和玉米,需要制定不同的施肥方案,均需提高钾肥的投入,且重点保障小麦的磷肥和玉米的氮肥供应;对于物理指标需要引起高度关注,耕层和容重处于中等水平,但不需要继续优化,维持现状更利于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