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78例颈胸段脊柱骨折患者,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方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前路方式治疗.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和术后随访12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 (JOA) 评分、脊柱曲度Cobb角、后凸畸形矫正率, 以及骨融合时间、住院时间和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入路方式手术治疗后的疗效评定中, 优秀率为61.54%, 高于对照组的43.59%;差评率为0.00%, 低于对照组的5.1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x2=3.194, x2=3.335;P<0.05) .术后随访12个月, 观察组JOA评分 (14.60±2.00) 分, 高于对照组的 (11.00±1.48) 分,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5, P<0.05) ;Cobb角 (10.58±6.03) °, 低于对照组的 (22.57±10.58) °;矫正率 (76.21±13.29) %, 高于对照组的 (41.68±22.46)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69, t=3.247;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 (130.00±23.50) min、住院时间 (33.00±4.85) d, 较对照组的 (70.50±12.00) min、 (21.50±2.10) d延长;出血量 (978.00±124.00) ml多于对照组的 (560.00±59.40) 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197, t=3.016, t=3.054;P<0.05) ;但骨融合时间 (7.95±2.17) 个月, 与对照组 (8.40±2.30) 个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27, P>0.05) .观察组水肿发生率、内固定失败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3.315, x2=3.400;P<0.05) .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式有助于充分解除颈胸段脊柱骨折压迫、彻底清除碎骨折碎片、促进植骨融合固定、最大限度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结构及其功能, 是一种有效的入路治疗方式, 在严格把握适应症前提下, 值得优先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