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潘岳作为西晋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作品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有重要影响。潘岳作品多含哀情,正如《文心雕龙》所评'潘岳为才,善于哀文',他作品中的哀情感人至深、内蕴丰富。潘岳诗文中的哀情,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与文坛文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他自身较为多情敏感的性格和坎坷的个人经历所致。伤时光之逝、悲身受羁绊、哀亲人之丧,在他的笔下,哀情多样而难以自解。在他哀情文字的背后,实则是对于时间不可逆与死亡不可避问题的无力直面,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对话和平衡。潘岳诗文之哀,注定是文学史上无法掩盖的一声长叹。
推荐文章
西晋"两潘"之潘岳的诗文思想
"两潘"
潘岳
两晋
诗文思想
漫谈古诗文中叠词的运用
古诗文
叠词
运用
基于诗文中建筑审美观的建筑评论初探
古诗文
建筑审美
建筑评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潘岳诗文中的哀情初探
来源期刊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潘岳 哀情 缘起 分类 蕴藉
年,卷(期) cfxyxbhwzxshkxb_2019,(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8-81
页数 4页 分类号 I206.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曼蓉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12 0 0.0 0.0
2 孙雪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潘岳
哀情
缘起
分类
蕴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月刊
1673-2596
15-1341/C
16开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迎宾路1号
16-158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153
总下载数(次)
1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