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中国刑法学界传统上认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危害性",近年来"法益侵犯说"对"社会危害性论"冲击很大,甚至已占绝对优势.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去留,不仅影响犯罪概念的定义,而且直接关系到犯罪构成的发展或者重塑,因此有必要认真审视、 全面分析.整体而言,笔者认为应坚持"犯罪本质特征是社会危害性"这一基本观点.
推荐文章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和误区初探
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本质特征
误区
持有型犯罪探析
持有
控制关系
持有型犯罪
和谐农村的本质特征与构建途径探析
科学发展观
和谐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犯罪本质特征探析
来源期刊 福建质量管理 学科
关键词 犯罪本质特征 法益侵犯说 社会危害性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经济与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6
页数 1页 分类号
字数 262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9604.2019.01.14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聂敏杰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犯罪本质特征
法益侵犯说
社会危害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福建质量管理
半月刊
1673-9604
35-1087/F
大16开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洪山园路洪山科技园福建节能大厦1号楼2层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858
总下载数(次)
444
总被引数(次)
400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