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脂腺瘤CT特征,以提高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就诊的肾上腺区占位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病理结果,以皮质腺瘤为对照组,分析嗜铬细胞瘤CT影像学资料,包括肿瘤形态、密度、直径、平扫CT值及增强后CT值,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性能.结果 嗜铬细胞瘤组108例,其中男46例,女62例,平均年龄47.92±1.45岁;皮质腺瘤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8.28±1.77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比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嗜铬细胞瘤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小于皮质腺瘤[(23.89±0.37) kg/m2 vs(25.76±0.54) kg/m2,P< 0.001];嗜铬细胞瘤左侧居多(63.8%),皮脂腺瘤右侧居多(56%)(P=0.001);嗜铬细胞瘤最大径显著大于皮质腺瘤[(6.46±0.24) cm vs(4.55±0.28) cm,P<0.001].嗜铬细胞瘤平扫及增强CT值均大于皮质腺瘤[(32.26±2.07 vs 12.11 ±4.25) HU,(58.57±3.62 vs40.35±5.10) HU,P均<0.05].以肿瘤直径为检验变量建立ROC曲线,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最佳截断值为5.05 cm,AUC为0.744,敏感度为70.21%,特异度为67.59%.平扫CT值最佳截断值为17.5 HU,AUC为0.823,敏感度为96.3%,特异度为58.3%.增强CT值最佳截断值为48.5 HU,曲线下面积0.696,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64.7%.平扫CT值和增强CT值两个指标的联合应用以及上述3个指标的联合应用诊断效果较好,敏感度均为100.0%,特异度分别为84.6%和90.9%,显著高于单一指标.结论 肾上腺区占位中,肿瘤若在左侧,BMI<24 kg/m2,肿瘤直径5.05 cm,平扫CT值17.5 HU,增强后CT值达到48.5 HU以上时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性更大,指标联合应用的诊断效果较单一指标好.